第七百七十章:治国平天下(1/ 2)
自乌拉尔和旅顺的铁路,算是彻底的列入了计划。
只不过,要实行起来,却是千难万难。
不说其他,如此复杂的地形,单单勘探就不知需要花费多少时日。
不过好在有了银子,人力也是充裕,因而张静一倒是并不担心,这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而一旦铁路贯通,这就意味着……整个乌拉尔以西,只怕要永久的在辽东手里了。
不只如此,通往西方的大门已自陆路彻底的打开,未来会是什么样子,张静一也说不好。
毕竟……技术是会扩散的,现在的辽东确实占据了较大的优势,却不能保证在未来数十年乃至于百年,永远占据优势。
因而,必须得在技术和实力绝对领先的时候,能做到几分就是几分,未来一旦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,许多事却不好说了。。
另一方面,则是要尽力保持这种领先,因而前瞻性的技术、工程、工农业规划,都必须提前铺开。
蒸汽铁甲舰的计划,带来的不只是制海权的掌握,对于整个辽东而言,提振可谓是巨大。
大量新技术开始应用到了广泛的领域之中,尤其是辽东的大开发,资金充裕的条件之下,数不清的技术开始应用起来。
匠人的大量增加,也导致了消费能力的旺盛。
毕竟在这普天之下绝大多数都是农业社会的时代,实际上这世上的消费主力大多都是极少数的贵族、官绅、领主,芸芸众生是不存在消费能力的,绝大多数人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,自己织布,自己耕地获取粮食,拿夯土自己建个破屋烂瓦的房,他们将人的需求,抑制到了最低, 除了盐巴的获取之外, 几乎绝大多数地方的人, 根本不需要采买任何商品,哪怕有些许的需求,极大多数地方, 竟还保留着以物换物的状态。
而匠人的增多,这使得在辽东, 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, 这个群体已经无法自给自足了, 他们必须挣了薪金,再通过薪金去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。
如此大量的群体, 所带来的消费力是极为可观的,虽然相比于后世,实在不值一提, 而在这个世上, 辽东的消费力, 居然已开始疯狂的暴增, 甚至有人开始估算,辽东这百万户的消费力, 极有可能超越了江南,比之京畿一带,也不遑多让。
而重工的需求, 也带来了矿业和钢铁生产的膨胀,在岁末结算的时候, 辽东的炼钢量竟是达到了四十万吨。
当然,张静一对于这个数字, 依旧还是大为不满意,虽然比之京城的三十四万吨已有了超越, 而且这个数字,其实是超越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1810年的产量的。
可辽东对钢铁的需求,依旧还在井喷式的增长。
作坊的机械需要钢铁,武器、铁路、舰船需要钢铁,以至于辽东当年竟还从关内进口了足足十三万吨的钢铁。
又因为需求实在巨大,投资钢铁几乎已成了一本万利的买卖,因而如今但凡能建起钢铁作坊的, 无一不是巨富。
关内大量的人口,似乎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。
大量流入的人口,也开始大增,尤以山东、宣府一带最是盛行, 这人口移入,已是蔚然成风。
这自然也引起了朝中的一次大讨论。
这一次讨论是在次年进行的。
年初的时候,宣府、山东两省巡抚会同布政使上奏,说是逃户日众,竟有阖族迁徙,以至乡间人口凋零,十室九空。
这些话,当然有夸张的嫌疑。
不过也确实说明了此时的窘态。
其实新政各省都实施了,只是历史惯性就在此,说穿了,就是新政实施不彻底,譬如名义上土地是分了,可士绅仗着罗织的关系,依旧在乡间有着极大的权柄,他们甚至通过控制水源来控制乡民的收成,又或者借宗族的名义,依旧还摆布乡民。
对于乡民们而言,大多却是愚昧无知的,毕竟绝大多数人大字不识,朝廷的新政是什么,他们一无所知,起初分了土地的,很快就发现,自己耕地的工具不足,不得已得去租借,又或者,水源被人操控,又不得不去求告。
到了收成的时候,粮价却被压到了极低的地步,而种粮所需粮种以及其他工具,价格却是暴增。
这种情况之下,许多人的生活,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。
结果这个时候,辽东那边诸多的消息传来,于是乎,索性大家不陪你们玩了,因而闯辽东者甚众,原先那些以为操控了粮价和水源的士绅们一下子傻了眼。
他们这个时候才意识到,人……原来是会跑的。
这一跑,就真玩砸了。
关于这一场大议,新任的首辅大学士孙承宗主持,其余内阁大学士刘鸿训,以及内阁大学士李起元二人的看法也很不同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